<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21
        • 评论
        • 收藏
        缅怀丨着名导演李歇浦辞世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365bet网_365betapp中文_365是正规平台吗头条 | 2023-02-28 20:51 字号
        据悉,着名导演李歇浦于2023年2月27日下午逝世,享年81岁。
        李歇浦,1942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助理导演、导演。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主任、副厂长。上海电影家协会原理事。先后导演《御马外传》《小金鱼》《浪花细沙》《车轮四重奏》《拦灵车的人》《断喉剑》《开天辟地》《走出西柏坡》《邓小平·1928》等10余部影片。其中《开天辟地》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影片奖,并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电影作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大风暴》获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影视剧奖,并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电视作品。曾被评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劳动模范。
        影视编导、演员汪正煜是李歇浦导演的挚友,两人也曾在影视剧中有过合作。在汪正煜眼中,李歇浦的成功绝非偶然。依靠勤奋努力而不断积累的才气,以及当机遇到来之时能将之牢牢把握住的能力,是自己这位老友最令人感佩的地方。分享汪正煜曾为李歇浦写下的文字,以为怀缅——
        李歇浦:
        才华和机遇的撞击 

        影视艺术是才华的显现,也往往是机遇的撞击。这一点,在我和李歇浦的交往中深有体会。
        一般观众少有人会记住一部影视作品的导演,但《开天辟地》这部电影,相信相当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史诗性影片代表作品之一,其导演即为李歇浦。这是1991年上影厂为建党7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巨片。为拍好这部影片,李歇浦夜以继日学习研究我党历史,在当时对陈独秀如何评价争论不休时,就确定在影片中正面描写他的奉献和革命气节,尤其用相当篇幅描写他的性格及和家人的关系。电影采取了史诗性的描述风格,运用散点式、全景式、纪实性的宏观叙事手段,成功描绘了一幅生动壮观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浮雕式的历史群像。影片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等大奖。
        倏然间,三十多年过去。我们赞誉《觉醒年代》中对历史人物正确评价时,不要忘记在影视作品里,最早对陈独秀正面肯定的是《开天辟地》。后来我对他说:“歇浦,你胆子真大。”他回答:“这是历史。我拍电影表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则认为,这是才气,一个正直的导演的才气,一个共产党员的才气。
        其后,他又导演了《走出西柏坡》《邓小平·1928》《上海大风暴》等多部主旋律的影视剧。我笑着对他说:“你成了主旋律影片专业户了。”《邓小平·1928》获得华表奖

        《邓小平·1928》获得华表奖

        他说:“《断喉剑》《销魂刀》,看过伐?还有《小金鱼》,侬参加的啊,是啥片子?”
        确实,他拍摄的《断喉剑》《销魂刀》风靡全国,是武侠片。
        李歇浦导演的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御马外传》《大泽龙蛇》《上海风情》《车轮四重奏》《浪花细沙》《拦灵车的人》《燃烧的港湾》和《香堂往事》《咸菜街》等。作品关注现实题材和普通人的命运,呈现出朴实细腻感人的风格。

        成功离不开勤奋努力积累的才气,也要靠机遇。电影导演系毕业后,歇浦受到恩师张骏祥的青睐。1982年,张骏祥就让他在自己任总导演的《大泽龙蛇》中担任执行导演,并告诫“作为导演,什么都要想得周全,越细致越好”。歇浦没有辜负恩师,此后,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风格就贯穿在李导演所有作品中。《上海大风暴》,上海电视台请他任导演。有场戏在外滩拍马路的夜景,李导演请制片把路上的电线杆子全部包上布,恢复旧上海的样子,因为这是写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戏。制片人暗暗叫苦:“这要花多少财力精力?夜里的戏,谁看得清啊!”当时我在边上笑道:“谁叫你们请他来当导演的?”片子完成送北京审阅,得到专家一致好评。有位专家评道:“一部写旧上海的戏,竟然看不到一点点今天新上海的细小的地方。”此剧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并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领奖时,制片人才体会到,什么是严谨的创作作风。当个导演要懂行,不懂要学习,唯其此,才能严谨。李歇浦的才气来自学习,而且他要求演员也要学习。《上海大风暴》拍摄时,我在沈光炜导演的《生意场上的女人》中出演男主角方仲良。清早即骑自行车到虹桥拍戏,拍到傍晚骑车到外滩拍“大风暴”,演军火商刘万山。通宵拍片,凌晨回家睡一个多小时,再奔虹桥⋯⋯一个多星期,天天如此。有一天,“大风暴”拍台球房一场戏,商量买卖军火。一开机,李导演就板着脸问我:“你不会打落袋(就是台球),对伐?”我点点头。“那就先好好学学。”说完,他走了。天哪,这些天,我太疲劳了!可是这位朋友在拍戏时从来没有朋友面孔的。没办法,我只好虚心向人艺老演员俞洛生求教。学会了一些,边打球,边说台词,边演戏,果然演得很生活化了。
        影视剧是导演的艺术,我相信这点,并且体会到,好的导演要深知镜头的运用和镜头节奏。有的电视剧,导演迁就演员,净是近景特写,演员露脸当然开心。导演则喜欢在轿车、宾馆、饭店等外景拍摄,全是近景对切,半天能拍一集,也爽快。可是全集注水,节奏拖拉,观众讨厌。李歇浦却迥然不同,作品中能显示出他处理影像的娴熟技巧,以及透过故事表达某种思想的努力。李歇浦导演(中)

        李歇浦导演(中)

        电视剧《香堂往事》中,我扮演中共地下党员徐天宇。有场戏是敌人包围了地下党正开会的大楼,打入敌人内部的徐天宇获悉,急急奔赴报告。这段台词很长,我向地下党负责人(金鑫扮演)汇报情况,如果用近景对切,要拍好几个镜头。可是导演却用一个全景跟拍,我要背出全部台词一口气说完。拍摄时我不理解,也为失掉许多近景而感觉窝囊。等后来看了全剧,才体会到导演之高明。因为情况紧迫,此处近景对切,必然拖拉。一个镜头解决,大大加强了紧张感和节奏感。
        徐天宇牺牲那场戏,对面敌人举起了枪,此时,徐虽然打光了子弹,但成功救助了同志,他欣慰地笑着。敌人枪响,他即刻倒下。我对导演说,枪一响,我即仆地,不要像有的影片一样,晃来晃去晃半天才死去,因为枪离他半米多,不会打不准。李歇浦笑道:“你这小子现在也懂节奏了!”服装过来对我说:“侬帮帮忙,迭身军装几百元,弹药一烧没用了。只好拍一趟头的。”“晓得咯,放心。”结果,拍得蛮成功。  

        和李歇浦拍戏,学到不少。《小金鱼》是我参加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他是我踏入影视圈的引路人。《小金鱼》这部电影描写工读学校一个学生(卢青饰演)在钟老师(仲星火饰演)教育下转变的故事,我在其中演个体育老师,两场戏,大配角。一场是上体育课,吹吹口哨带学生跑步,没问题。另一场是到办公室向钟老师报告,那学生半夜逃跑了。我冲进房间就大喊“报告”,导演皱皱眉头叫停。怎么啦?李导笑嘻嘻说:“这是电影,不是话剧。说话表演,完全要生活化。”仲星火也上前教我该怎么演,该怎么说话⋯⋯
        这是我第一次上镜头,很难忘记的第一场戏,影视路上的第一步。然而正是这第一次,使我开始懂得影视表演的要领。
        李歇浦非常懂得选演员,演员选准了,戏里人物就成功了一半。还是以《上海大风暴》为例吧。这部戏写的是1927年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里面的女角色较少,导演选的白兰妹,一化妆就是上海下层劳动者,加上李导非常重视选景,更留下余韵让观众联想。女工出家门上班,一般导演就在破屋门口拍了,李歇浦却偏要去铁路轨道上拍,这又给制片寻麻烦了。上海铁路运输十分繁忙,到铁道上拍戏,岂不乱套!我又听见他们在埋怨,只好暗笑。镜头拍好后一看:大全景,交叉的轨道向远处延伸,提着饭盒的工人在轨道边走着,小小身影,长长的铁轨——正是象征和寓意着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场景的暗喻体现了思想火花,这就叫艺术魅力,是镜头融通了诗的韵味。    

        李歇浦镜头有诗的韵味,大概受了他的妻子成雅明的影响吧。成雅明是诗人,为多部影视剧写作插曲歌词。他们相识就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和雅明都是话剧队的。我们两家后来也非常熟悉,常来常往。他家住在吴兴路老房子时,有一天我和妻儿去吃饭,雅明烧小排骨汤,喊歇浦去“泌泌沫”(上海话,把汤上的浮沫舀去),结果,歇浦把汤倒掉一半,雅明只好苦笑骂他“真不会做家务”。我就为他分辩,他有福气!
        “有福气”,上海人的意思大概是讲遇上好机遇,命运好。歇浦有个和睦可爱的家庭,贤妻良母成雅明,一对儿女有出息,儿子女儿都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是第六代名导演,所导影片在国际上都得了奖。很多人戏称他家是电影之家,可是这个家的总导演是成雅明。李歇浦是个憨厚老实人,不做导演的时候,就像个朴实的鬓发斑白的爷爷。他喜欢喝几口酒,绍兴黄酒。拍戏时,制片知道他的习惯,晚饭时常会送瓶黄酒来,他就大声喊我陪他喝一点儿。这时候,他不是导演,是我的挚友了。
        我想,一个对自己的才能和人生有挑战的人,一个对才华和机遇的碰撞能及时把握的人,一个能从生活小事中感到乐趣又充满爱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歇浦就是位幸福的人。
        斯人已逝,风采长存
        李歇浦老师,一路走好
        《才华和机遇的撞击——我的挚友李歇浦导演》一文,原载于《上海采风》2021年第3期(略有删节)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慢慢华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