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海派历史的星空


来源:365bet网_365betapp中文_365是正规平台吗头条 | 2022-12-20 10:44
字号

什么是“海派”?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于民国期刊《太平洋画报》,是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一批居住生活在上海的画家力图摆脱陈旧画风,冲破传统藩篱,吸收借鉴外来艺术,标新立异开拓出全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一赵”(赵之谦)、“二熊”(朱熊、张熊)、“三任”(任熊、任熏、任伯年)、“四杰”(任伯年、蒲华、虚谷、吴昌硕)。
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起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号称“十里洋场”,上海既是西方殖民者渗透我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汇点。那时的上海有大量新兴的资本家、洋行买办、官僚地主、巨商富贾等,他们的审美观各不相同,但构成规模庞大的买方市场,于是全国各地的绘画高手纷至沓来,云集沪上,在继承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破格创新,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在风云际会中海派绘画应运而生。
以海派绘画巨匠吴昌硕(1844年—1927年)为例,1882年吴昌硕全家定居苏州,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和市场,1912年吴昌硕正式移居上海。没有苏州,吴昌硕也许无法顺利进入海派画坛;没有上海,吴昌硕更不可能成为一代绘画宗师,开创海派绘画群英荟萃的盛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历程与市场行情的提升,既接续了苏州与上海的江南城市文脉,又反映出苏州与上海的全国地位变化。
海派绘画名家程十发 (1921年—2007年)认为“海派无派”,这正是海派绘画的特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古今中外艺术的精华。海派绘画并不局限于上海本土画家,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尤以江浙籍居多。其中,赵之谦(1829年-1884年)被公认是“海派之祖”,是海派绘画的开派人物和领袖画家,赵之谦以深具书法和金石意味、饱满鲜亮的色彩开创出海派绘画的先河,以富有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开启海派绘画的历史性辉煌。以赵之谦为首倡,张熊、任熊、朱熊、蒋宝龄、胡公寿、程庭鹭等画家先后崛起,铸造出海派绘画早期的辉煌成就。紧随其后的任伯年和吴昌硕等人先后扛起海派绘画的大旗,将海派绘画推向繁荣,海派绘画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影响力从上海向全国甚至日本、东南亚等中华文化圈辐射,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海派绘画虽然以上海为平台,但是海派绘画的画家们却来自五湖四海,甚至还有“日本、朝鲜籍等画中国画的外籍画家”,他们在上海或客寓、或定居、或匆匆而过,流动不息。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画家之所以能在上海汇聚不同风格、不同样貌的绘画艺术并寻找到消费者,形成海派绘画的群体,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上海的包容、大度、开明、创新、睿智、多元的城市文化精神。
从海派绘画的异军突起,再到海派京剧、海派小说、海派昆剧、海派灯谜、海派插花、海派菜肴、海派点心、海派服饰等层出不穷,海派文化独树一帜,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成为海派文化的真实写照。海派文化既有十里洋场的繁华,也有中西合璧的包容,更有日新月异的进取,海派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特点。
从历史到当下海派文化的基因是多元的,海派文化既有浓烈刚性的文化气质,也有梧桐掩映下的书卷气息,还有扶助弱者的侠义之风,更有铮铮铁骨的民族大义,海派文化呈现的雄浑勃郁之气、阳刚朴茂之相、壮美激越之情,共同构成了今天上海的城市精神。
2022年11月“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开幕,100多件展品汇聚了上海博物馆、朵云轩、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上海中国画院、刘海粟美术馆以及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珍贵馆藏,其中部分作品更是首次公开亮相。展览通过六大板块的作品与文献资料双线交织的展陈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波澜壮阔的海派历史画卷和绵延不绝的上海城市文脉。
不同于简单的海派绘画作品陈列展,此次展览历经一年多的策划,以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数位专家梳理近1500位海派画家撰写的10万余字研究成果为支撑,并且一次集齐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四任”、“沪上三熊”以及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等名家名作。
这些“最强阵容”的百余件原作,叠加丰富的文献资料,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海派”这一问题,同时清晰地重现了海派画家的社会身份、社交网络、风格传承、市场行情、传播影响以及上海当时的艺术生态。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的这场“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通过对划时代的海派绘画、风起云涌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发展史、近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全景式记录,观众在欣赏名家名作之余,还能完成从探索“海派”一词的渊源出发,到感悟美术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解之缘的奇妙旅程。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于民国期刊《太平洋画报》,是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一批居住生活在上海的画家力图摆脱陈旧画风,冲破传统藩篱,吸收借鉴外来艺术,标新立异开拓出全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一赵”(赵之谦)、“二熊”(朱熊、张熊)、“三任”(任熊、任熏、任伯年)、“四杰”(任伯年、蒲华、虚谷、吴昌硕)。
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起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号称“十里洋场”,上海既是西方殖民者渗透我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汇点。那时的上海有大量新兴的资本家、洋行买办、官僚地主、巨商富贾等,他们的审美观各不相同,但构成规模庞大的买方市场,于是全国各地的绘画高手纷至沓来,云集沪上,在继承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破格创新,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在风云际会中海派绘画应运而生。
以海派绘画巨匠吴昌硕(1844年—1927年)为例,1882年吴昌硕全家定居苏州,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和市场,1912年吴昌硕正式移居上海。没有苏州,吴昌硕也许无法顺利进入海派画坛;没有上海,吴昌硕更不可能成为一代绘画宗师,开创海派绘画群英荟萃的盛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历程与市场行情的提升,既接续了苏州与上海的江南城市文脉,又反映出苏州与上海的全国地位变化。
海派绘画名家程十发 (1921年—2007年)认为“海派无派”,这正是海派绘画的特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古今中外艺术的精华。海派绘画并不局限于上海本土画家,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尤以江浙籍居多。其中,赵之谦(1829年-1884年)被公认是“海派之祖”,是海派绘画的开派人物和领袖画家,赵之谦以深具书法和金石意味、饱满鲜亮的色彩开创出海派绘画的先河,以富有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开启海派绘画的历史性辉煌。以赵之谦为首倡,张熊、任熊、朱熊、蒋宝龄、胡公寿、程庭鹭等画家先后崛起,铸造出海派绘画早期的辉煌成就。紧随其后的任伯年和吴昌硕等人先后扛起海派绘画的大旗,将海派绘画推向繁荣,海派绘画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影响力从上海向全国甚至日本、东南亚等中华文化圈辐射,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海派绘画虽然以上海为平台,但是海派绘画的画家们却来自五湖四海,甚至还有“日本、朝鲜籍等画中国画的外籍画家”,他们在上海或客寓、或定居、或匆匆而过,流动不息。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画家之所以能在上海汇聚不同风格、不同样貌的绘画艺术并寻找到消费者,形成海派绘画的群体,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上海的包容、大度、开明、创新、睿智、多元的城市文化精神。
从海派绘画的异军突起,再到海派京剧、海派小说、海派昆剧、海派灯谜、海派插花、海派菜肴、海派点心、海派服饰等层出不穷,海派文化独树一帜,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成为海派文化的真实写照。海派文化既有十里洋场的繁华,也有中西合璧的包容,更有日新月异的进取,海派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特点。
从历史到当下海派文化的基因是多元的,海派文化既有浓烈刚性的文化气质,也有梧桐掩映下的书卷气息,还有扶助弱者的侠义之风,更有铮铮铁骨的民族大义,海派文化呈现的雄浑勃郁之气、阳刚朴茂之相、壮美激越之情,共同构成了今天上海的城市精神。

不同于简单的海派绘画作品陈列展,此次展览历经一年多的策划,以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数位专家梳理近1500位海派画家撰写的10万余字研究成果为支撑,并且一次集齐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四任”、“沪上三熊”以及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等名家名作。

赵之谦《玉堂富贵图》
比如,此次参展的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品赵之谦《玉堂富贵图》,是海派绘画开创者赵之谦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一座全形拓的周鼎,鼎有三足,鼎身盘踞各种花纹,拓印的细节干净美观,没有墨色混淆。鼎中有牡丹数朵,玉兰一枝,取其吉祥美好之意。根据画中款识可以了解,这幅作品是赵之谦画给刘恭冕的,刘恭冕是晚清名噪一时的儒学大师,在训诂学方面多有建树。“全形拓”是通过拓印技术,将立体的器物印到纸上,可以完整表现器物的立体效果,最初只能拓印出器物的形状,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已经可以拓印出器物表明的光影变化,堪称一绝。这些“最强阵容”的百余件原作,叠加丰富的文献资料,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海派”这一问题,同时清晰地重现了海派画家的社会身份、社交网络、风格传承、市场行情、传播影响以及上海当时的艺术生态。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的这场“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通过对划时代的海派绘画、风起云涌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发展史、近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全景式记录,观众在欣赏名家名作之余,还能完成从探索“海派”一词的渊源出发,到感悟美术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解之缘的奇妙旅程。
责任编辑:黎凡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