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缂丝工巧,瑞色凝光


来源:365bet网_365betapp中文_365是正规平台吗头条 | 2022-12-30 08:49
字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染印与刺绣的国家,并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缂丝是我国五彩缤纷的丝绸工艺中的精华,历经沧桑,秀美如初。
普通丝绸采用“通经通纬”法,即用纬线穿通织物的全部,而缂丝则是以生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法编织而成,这使得缂丝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有双面立体感,正反两面如一,因此古代形容缂丝是“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有着“织中之圣”的美誉。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1973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一条唐代缂丝腰带,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2018年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中亮相的上海博物馆藏缂丝《莲塘乳鸭图》让人惊艳赞叹,由于展出条件苛刻,它曾经秘藏上海博物馆几十年,只能在屏幕上惊鸿一现。为庆祝建馆70周年,2022年12月上海博物馆特意举办“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
参与此次展出的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是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自入藏上海博物馆以后,由于丝织品的脆弱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已经几十年未曾露面,管理库房的师傅还记得当年它露面的样子“颜色和现在一模一样,保存得非常好”。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是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顶级传世之作,是缂丝书画艺术发展到巅峰的代表作,甚至超越了书画意境,是宋代缂丝里最大、最精彩的花鸟作品,朱克柔缂法技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初夏,江南水乡最好的季节。双鸭浮游于萍草间,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蜻蜓点缀其间,白莲红蕖萱草环绕,水波荡漾”,这一幕的灵动生机,被永远地定格于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中。
清代着名收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名画》中说“朱克柔,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为罕见。曾此尺帧,古澹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
朱克柔,女性,云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仅知她生活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绍兴年间。家境贫寒,从小学习缂丝技艺,以缂丝闻名于世。宋代缂丝的生产中心“北有定州,南有松江”,华亭朱克柔与定州沈子藩均为宋代缂丝名家,宋徽宗曾在朱克柔的缂丝作品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更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朱克柔的缂丝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树石、花鸟等,她以缂丝摹画水墨笔意,晕色效果自然天成,清新秀丽古雅,表面紧密丰满,丝缕匀称显耀,画面配色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协调,立体效果极佳,类似雕刻镶嵌,为一时之绝技,被后世誉为“朱缂”。
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纵107.5厘米,横108.8厘米,摹画出春夏间生趣盎然的莲塘实景,是宋代缂丝花鸟之翘楚。全幅以彩线缂织而成,色彩雅丽,层次分明,花卉虫鸟惟妙惟肖。近距离欣赏时,随观察方向和角度不同,可见丝光流转,山石坡地、水禽花卉等色泽、光影皆有变化,闪动着书画无可比及的灵气和神韵。
受到宋代院体画的影响,画面中的花卉或并蒂或结子,皆为双数,禽鸟、飞虫等也是成对,象征着夫妻和合、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水禽、山石、花卉等完全按照比例缂织,画面在光线的变化之下,意境更为隽永秀逸,气韵灵动,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缂丝的艺术魅力。缂丝是从下往上织的,尤其是燕子更应该是成双成对的,但是画面最上方却是落单的翠鸟、燕子和蜻蜓,所以从构图上来说这幅作品应该尚未全部完成。
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自问世以来,始终没有进入历代宫廷的收藏体系,一直珍藏于民间,在近代更是被收藏大家庞元济收藏,着录于《虚斋名画录》。庞元济(1864年—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南浔人,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我国近代书画收藏大家。1952年庞元济的继子庞维谨向上海博物馆表示“此种天壤瑰宝,不敢再自珍秘,亟宜献捐国家,公诸人民”,其热忱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于是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与另外5件明清缂丝作品被一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70年来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曾短暂展出过,但由于丝织品的脆弱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已经几十年未曾露面。1955年上海博物馆邀请全国一流装裱师傅对它重新装裱,此后一直存放在密闭空间里,极少拿出来展示。很多人是通过《国家宝藏》的介绍,才知道这件惊世秘宝的存在。
上海博物馆褚晓波馆长表示,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特意将平日难得面世的秘藏瑰宝供人们欣赏,为流传千载之绝色再觅当代知音。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此次克服种种困难的短暂展出,是上海博物馆活化馆藏珍贵文物资源、彰显中华缂丝璀璨艺术之举,也希冀如此古代工艺绝品的展出有助于当今传统工艺的复兴,实现文物活化与技艺传承的目标。
普通丝绸采用“通经通纬”法,即用纬线穿通织物的全部,而缂丝则是以生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法编织而成,这使得缂丝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有双面立体感,正反两面如一,因此古代形容缂丝是“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有着“织中之圣”的美誉。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1973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一条唐代缂丝腰带,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是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顶级传世之作,是缂丝书画艺术发展到巅峰的代表作,甚至超越了书画意境,是宋代缂丝里最大、最精彩的花鸟作品,朱克柔缂法技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初夏,江南水乡最好的季节。双鸭浮游于萍草间,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蜻蜓点缀其间,白莲红蕖萱草环绕,水波荡漾”,这一幕的灵动生机,被永远地定格于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中。
清代着名收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名画》中说“朱克柔,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为罕见。曾此尺帧,古澹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
朱克柔,女性,云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仅知她生活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绍兴年间。家境贫寒,从小学习缂丝技艺,以缂丝闻名于世。宋代缂丝的生产中心“北有定州,南有松江”,华亭朱克柔与定州沈子藩均为宋代缂丝名家,宋徽宗曾在朱克柔的缂丝作品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更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朱克柔的缂丝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树石、花鸟等,她以缂丝摹画水墨笔意,晕色效果自然天成,清新秀丽古雅,表面紧密丰满,丝缕匀称显耀,画面配色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协调,立体效果极佳,类似雕刻镶嵌,为一时之绝技,被后世誉为“朱缂”。
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纵107.5厘米,横108.8厘米,摹画出春夏间生趣盎然的莲塘实景,是宋代缂丝花鸟之翘楚。全幅以彩线缂织而成,色彩雅丽,层次分明,花卉虫鸟惟妙惟肖。近距离欣赏时,随观察方向和角度不同,可见丝光流转,山石坡地、水禽花卉等色泽、光影皆有变化,闪动着书画无可比及的灵气和神韵。
受到宋代院体画的影响,画面中的花卉或并蒂或结子,皆为双数,禽鸟、飞虫等也是成对,象征着夫妻和合、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水禽、山石、花卉等完全按照比例缂织,画面在光线的变化之下,意境更为隽永秀逸,气韵灵动,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缂丝的艺术魅力。缂丝是从下往上织的,尤其是燕子更应该是成双成对的,但是画面最上方却是落单的翠鸟、燕子和蜻蜓,所以从构图上来说这幅作品应该尚未全部完成。
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自问世以来,始终没有进入历代宫廷的收藏体系,一直珍藏于民间,在近代更是被收藏大家庞元济收藏,着录于《虚斋名画录》。庞元济(1864年—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南浔人,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我国近代书画收藏大家。1952年庞元济的继子庞维谨向上海博物馆表示“此种天壤瑰宝,不敢再自珍秘,亟宜献捐国家,公诸人民”,其热忱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于是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与另外5件明清缂丝作品被一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70年来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曾短暂展出过,但由于丝织品的脆弱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已经几十年未曾露面。1955年上海博物馆邀请全国一流装裱师傅对它重新装裱,此后一直存放在密闭空间里,极少拿出来展示。很多人是通过《国家宝藏》的介绍,才知道这件惊世秘宝的存在。
上海博物馆褚晓波馆长表示,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特意将平日难得面世的秘藏瑰宝供人们欣赏,为流传千载之绝色再觅当代知音。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此次克服种种困难的短暂展出,是上海博物馆活化馆藏珍贵文物资源、彰显中华缂丝璀璨艺术之举,也希冀如此古代工艺绝品的展出有助于当今传统工艺的复兴,实现文物活化与技艺传承的目标。
责任编辑:黎凡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